校报
校报

人才培养

位置: 首页 > 人才培养 > 正文

触摸历史脉络 传承文化根脉 培育时代新人 ——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2025级沉浸式入学教育

作者:郑珺文、刘航 时间:2025-10-31 浏览: 来源:马克思主义学院

为深化2025级新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,厚植家国情怀,筑牢文化自信根基,明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使命,10月30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振光教授带领新生走进齐鲁文化长廊,开展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浸润式入学教育活动,让厚重文化在实地研学中滋养新生成长。

漫步长廊,历史的脉络在眼前徐徐铺展。从龙山文化出土的黑陶器物,到孔子讲学“杏坛”的精神意象;从姜太公“重农亦重商”的治国智慧,到戚继光抗倭卫国的家国担当,刘振光教授以时间为轴,将齐鲁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紧密串联,引导新生触摸文明根脉。在“文圣亭”“武圣亭”前,他深入解读孔子“天下大同”的理想追求与孟子“富贵不能淫”的人格坚守,强调“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与典范,其蕴含的家国情怀、道德追求与智慧结晶,既是修身立德的精神滋养,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源泉”。

刘振光教授以长廊内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胸襟、戚继光保家卫国的壮举为切入点,巧妙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教育,深刻阐明: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正是因为它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。他以长廊中的龟壳甲骨、齐国冶铁展品为依托,讲述山东“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共生”的文化特质;结合王巍教授十年考古证实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案例,进一步激发新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。他谈到,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子,既要练就扎实的马列理论功底,也要拓宽文史知识视野,在传承中创新,在实践中成长。希望大家以此次浸润式学习为起点,在齐鲁文化的滋养下,成长为兼具理论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思政领域后备人才。

新生们深受触动,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,主动在文化学习中夯实理论基础,在专业探索中提升素养,在品德修为中锤炼品格,努力成长为兼具文化底蕴与理论功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。

此次齐鲁文化长廊浸润式入学教育,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君子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。它以齐鲁文化为根脉、以君子文化为内核,推动齐鲁文化长廊从静态展示空间升级为动态育人平台,让“入学教育”突破教室边界,成为可行走、可触摸、可感悟的文化体验,引导新生在耳濡目染中领悟“仁义礼智信”的君子品格,在文化熏陶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依托校园文化载体,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君子文化的当代传承,打造更多沉浸式、互动式育人活动,助力新生在文化浸润中坚定理想信念,在理论学习中锚定成长坐标,在君子精神感召下涵养品德修为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能。

摄影:赵泽轩

供稿审核:郭百灵

审稿、编辑:侯伟、张淑芬

终审:孙磊